GA黄金甲·(中国区)官方网站

GA黄金甲动态

剖析2018中国企业500强:全力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 时间:2018-09-19
  • 来源:GA黄金甲软件

2018年9月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7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同时发布《2018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对中国500强企业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并针对中国大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议。本刊摘要编发该报告并附500强企业名单。

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结构有所优化,脱虚返实取得成效。我国大企业营收增速与盈利水平均不同程度提高,大企业发展质量有较大改善。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国大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坚决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我国大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为全面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一、2018中国企业500强特征分析

1.规模特征

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实现了16连升。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首次突破70万亿元大关,营业收入增长了11.20%,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与名义GDP的相对比趋稳。

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延续了金融危机以来波动下降趋势。千亿俱乐部持续扩容,千亿营业收入企业达到172家,万亿营业收入企业增至5家。 

2. 效益特征

2018中国企业500强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以下所称净利润,均为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持续增长,增速止跌回升;但在利润率指标上,有升有降,人均净利润显著增长,盈利水平有回暖态势,不过总体盈利能力尚难言好转。

亏损面持续收窄,亏损额下降,部分企业扭亏为盈。企业纳税总额有所增长,综合税负率有所下降,降税取得一定成效,对全国税收贡献持续降低。

3. 所有制格局和发展特征

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增至237家,与国有企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趋于成型。

国有企业依然承担更重税负压力,但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税负差距有所缩小。国有企业效率效益指标有升有降,民营企业效率效益指标显著改善,民营企业在效率效益方面整体好于国有企业。

在国有企业内部,金融央企在效率效益上显著占据优势,地方国企在人均营业收入、资产利润率上领先,非金融央企在资产周转率上占优。

4. 行业特征

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了5家,但服务业在500强中的主体地位反而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在二级细分行业中,金融业的地位十分突出,在多个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贡献了全部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的将近一半。

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突出成效,行业盈利全面好转;汽车行业入围企业数量总体稳定,但利润率指标有所下滑;房地产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对全部500强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贡献同步提高。

5. 总部分布特征

中国企业500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入围企业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入围企业数量高居首位的北京属于第一梯队,区域入围企业数量少于北京且在40家以上的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四省属于第二梯队);但四大板块与七大区域的不均衡程度进一步上升,东部地区企业连续增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企业500强的重要成长摇篮。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企业受惠于政策扶持,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速快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企业,效益与效率改善且均高于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企业。

6. 创新特征

2018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继续快速增加,企业平均研发强度明显提升。但也有近半数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动力不足,研发强度不升反降。

从行业角度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最为积极;从区域看,广东省企业平均研发强度明显领先;从所有制看,国有企业研发强度显著低于民营企业,但在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经费上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企业专利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专利质量持续改善,华为、联通、北大方正发明专利占比都在90%以上;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7. 国际化特征

中国企业500强上榜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跨国指数从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9.28%提高到了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10.93%,海外资产、海外收入与海外人员占比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海外资产占比提高最为显著。

整体上看,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效率效益不如非国际化经营企业,但国际化企业在主要平均指标方面更具优势;国有国际化企业整体上落后于民营国际化企业,但在营收利润率与人均净利润方面国有国际化企业占据优势。

企业国际化经营倾向在地区与行业上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行业和少数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8. 兼并重组活动

中国企业500强参与并购重组的活跃度大幅度回落,大企业群体的瘦身健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央企瘦身健体效果并不突出。并购重组不存在所有制的显著差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并购重组活跃度大体相近。

并购重组增收但不一定增利,并购重组企业与非并购重组企业在效率效益指标上各有优劣。服务业是大企业参与并购重组的关键主体,北京与广东两地企业在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并购重组活跃度位居前列。

9. 其他相关分析

中国企业500强的总体资产负债率高位趋稳,其中非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波动上升;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民营企业,且在高位趋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波动下降。非银企业资产周转快于总体水平,民营企业资产周转快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周转率近7年来呈下降态势。

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总体上波动增长,在人均研发投入方面,民营企业高于国有企业。企业换榜率稳中有降,企业进退榜单原因多样化,新进榜单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与发展潜力好于退榜企业;进退榜单企业的行业与地区来源都很分散,中国企业500强大企业群体的新动能持续增强,国减民增的变化趋势继续得以维持。

二、中国大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国际自由贸易转向对出口增长的抑制

自由贸易政策是推动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中国,更是受惠于国际自由贸易,实现了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持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发展,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基本立场。

但去年以来,全球贸易政策出现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不仅推升了全球贸易战的风险,也加大了各国对国际自由贸易政策转向的担忧。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国际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向,显然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与贸易战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减少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因此,我国政府与企业,必须高度警惕与防范国际自由贸易政策转向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制定好相应处置预案。

2. 欧美国家对华技术打压对我国大企业技术追赶的阻碍

21世纪以来,鼓励与扶持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追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技术全面大幅落后的态势显著改变,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由技术追赶向并跑或领跑的可喜转变。

随着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欧美国家的技术优越感逐步丧失,对继续维持技术领先的担忧持续增长,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焦虑。

为继续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实现对我国长期的技术控制,少数欧美学者与政府幕僚开始鼓动本国政府加强对本国企业、科研机构与个人向中国转移技术的管制,以严格遏制中国企业从境外获得升级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事实上,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对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而今年以来的新变化,则反映了欧美国家欲对我国企业技术追赶进行更为严厉且直接打压的政策取向。

3. 稳就业与劳动生产率提升之间的悖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速下滑,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基于此,我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到8%左右。

这一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虽然足以创造实现社会就业目标所需要的新工作岗位,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说,已经是日渐力不从心。事实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已经在2007年达到峰值13.1%,其后逐渐下降,2015年已经下降至6.6%。

2015年,劳动生产率的全球均值为18487美元/人,而我国则仅为7318美元/人,只相当于全球均值的39.6%,更是只相当于美国(98990美元/人)、日本(76068美元/人)、欧元区国家(68631美元/人)的7.4%、9.6%、10.7%,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

从企业角度说,基于对自身与世界优秀企业之间劳动力单位产出之间巨大差距的认知,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借助减少冗余人员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作为经济理性主体的必然选择。但出于我国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导致大企业往往难以根据生产需要来完全自主地决定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尤其在国有企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能够间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指标更是分别在2015年、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而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转移,稳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如何有效打破稳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之间的悖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大企业提高增长质量的关键所在。

4. 对规模扩张的追求影响了企业做精做优做强

借助并购重组等手段做大规模,有可能意味着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增强,但也可能只是单纯的产量增加,并不会带来竞争实力的增长或收入与利润的增加;而做精做优做强,需要以创新为基石,则必然带来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助力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大企业对规模扩张的偏好十分明显,绝大多数中国大企业都倾向继续优先快速做大企业规模。虽然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中国大企业倾向于快速做大规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张,难以避免地可能会给企业持续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因此,从稳健发展的角度看,要引导我国大企业转变规模扩张偏好,适当放缓规模扩张速度,严格控制经营风险,将更多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企业做精做优做强,以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三、进一步促进中国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争创世界一流企业

所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是要在国际资源配置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要在全球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三是要在全球产业发展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拥有一流技术无疑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基石,但并不是全部。

除了技术之外,企业还需要在人力资本素质、商标与品牌影响力、全球市场渗透力、公司治理水平、财务绩效水平、社会责任担当等多个方面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世界一流企业,在每一个方面,都应成为全球企业学习的楷模。

与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企业500强大企业更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能力与优势;尤其是那些已经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500强大企业,更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那些发展基础较好、占有资源较多、在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下起步较早的中央企业,应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发挥突出作用,担当主要责任。

2. 全力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在创新方面,依然有较大差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为加快在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我国企业应在以下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一是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调整创新战略。

一方面要更多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集聚“源创造力”,坚持走“聚合式创新”道路,自主掌握核心创新资源与能力,并完全占有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长远发展,加大对基础性技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

三是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建立确保研发费用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同时加快关键原材料研发。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开发。

六是有效整合与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七是切实做好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3. 大力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企业,都在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致力于将企业打造成功能各异的平台。这些平台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平台经济系统。借助于平台,企业可以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在市场体系更广泛范围内发生影响。

任何一个成功大企业的背后,都活跃着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身影。换句话说,正是大量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培育与支持了大企业的发展。

因此,当代大企业除了谋划自身发展之外,还应关注与引领产业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以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整体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平台的有力支持。

4. 积极应对贸易挑战,争取更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行业协会组织在维护企业利益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而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利益维护方面,虽部分企业有所作为,但总体上仍倾向于借助政府力量。

这一现状必须做出改变,在未来的国际经贸关系中,企业应积极作为,主动维护自身利益,为自己争取更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5. 主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正式公布,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和肯定了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地位与作用。

为确保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部门借助激发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由企业家通过政治自觉、担当自觉、行为自觉与服务自觉来带领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广大企业家,尤其是中国企业500强大企业的企业家,应当自觉按照中央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企业家精神水平,并在企业经营中充分激发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本文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作者:刘兴国,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网站首页
GA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