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向“左”还是向“右”?
- 时间:2013-03-15
- 来源:
GA黄金甲软件(来源:工大在线 作者:不详)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水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2012年底达到2.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8300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的17%;风电并网装机容量2012年底超过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光伏制造产业也毫不示弱,年产量超过20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太阳能发电的国内应用2012年新增约400万千瓦,到今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130%;作为新兴的能源,非常规天然气近年来也备受关注。我国陆域(不含青藏地区)页岩气地质潜力为13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25万亿立方米。
据测算,2012年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9500亿千瓦时,约占总发电量的20%;全年可再生能源商品能源消费量约3.1亿吨标煤,约占全年能源消费总量的8.5%,比201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我国同时还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达到11.4%的目标。据2012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5%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亿千瓦。
但受资源特点、技术水平和当前管理体制的制约,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扩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部分地区风电大量弃风,全年因弃风损失电量约200亿千瓦时;由于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在欧美“双反”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后,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很多光伏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及产业化、资源保障还比较薄弱。
如何破解新能源发展机制的制约、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新体系,成了发展新能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如何科学发展新能源建言献策,以此来共同推动新能源的健康稳步发展。
电网 仍需更智能
“尽管发展新能源已经时不我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从此放弃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将并行使用,如何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和谐共生"也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能源大量接入电网后,使电网的运行和控制特性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需要从理论和技术上来研究。所以我们不能以看待化石能源的思维模式和理念来对待新能源,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来处理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融合问题。最大限度的容纳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才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刘吉臻告诉记者。
刘吉臻特别提到了分布式能源。据介绍,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
刘吉臻对此还做了解释,“比如常见的路灯,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就接收太阳能,在有风的时候就储存风能,并且这些能源可以时时转换为电能供晚上照明。如果我国的所有路灯都是这种模式,那将会节约多少能源!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把能源和电力从神坛上请下来。”
除了分布式能源,刘吉臻表示,规模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吉臻认为,未来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的方向可以从电源响应、电网响应、负荷响应进行整体解决。电源响应方面可以通过先进新能源发电技术、多元互补与大型火电深度调峰技术入手;电网响应则应着力开发新型电网结构及先进输电方式、电网先进控制与安全防御系统;负荷响应方面则以就地消纳与大容量储能技术、可平移负荷与新型用电方式为技术重点。
华北电力大学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刘吉臻说,“未来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将大力开发利用,而传统能源会像机动部队一样,当新能源不够的时候,能够及时地"顶上去",这就要求我们促进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运行特性与控制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建立起一个多元互补、源网协同、安全高效的电力系统,形成新一代新能源电力系统。”